為什么高中歷史背了也考不好
叮當小可愛lv
2022.07.25 18:35
2270瀏覽
1回答
徐愛月媽媽
很多學生都認為,歷史作為一門文科,只要靠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其實,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全是死記硬背,最重要的是史論結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并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去思考和回答問題。
為什么高中歷史背了也考不好?
1、許多學生仍然把歷史當作所謂的“副科”來看待,不想在這上面下太多功夫,所以就很難做到對歷史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宏觀把握,以至于做題漏要點和張冠李戴。
2、教材是按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改革、人物這樣的專門史體例編寫的,但是學習中,需要兼顧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總特征,所以需要打破教材編排順序,按照通史順序進行復習,這與許多學生之前的學習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許多學生接觸起來感覺通史復習有碎片化的感覺,知識點過于零碎而導致記憶困難。
3、通史并非是以前專門史中政治、經濟、思想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更側重于這個時代眾多因素的相互關系,并且考試也是這樣去考查的。
以宋朝為例,宋朝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階層的興起和發展壯大,市民階層的需要推動了市民文化的興起,所以風俗畫和宋詞以及散曲等適應市民階層需要的市民文化興起。
另一方面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奢侈享樂等行為的產生,所以面對社會生活對傳統儒家倫理秩序的沖擊,儒學家把封建倫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等思想,以“理”來給人們的行為,進而規范社會秩序。
但是大部分學生很難分析出特點時代各個因素之間的互相關系,導致對特定時代的時代特征認識不充分,進而無法從宏觀上把握知識,所以記不住知識點。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1.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一人獨斷。
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2.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直至消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3.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三大趨勢,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4.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
第一,傳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實行世襲制。郡縣制則不同,郡縣的行政長官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即實行任免制。
第二,職責范圍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封地內不但享有行政統治權,而且擁有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權,但受封的諸侯必須對周天子盡一定的義務。
郡縣制則不同,郡守和縣令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和人口沒有統治權。郡守和縣令只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
第三,歷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諸侯國具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絕對安全的義務,這與西周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低、政治不穩定、文化差異較大的情形相適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是,各諸侯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逐漸演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
春秋爭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產物。郡縣制的出現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據帶來的隱患,使皇帝能夠直接控制地方,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組成部分。
上一篇:五年級數學基礎差從哪開始補
下一篇:為什么歷史選擇題越做越差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