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上學心理疏導
小豬妹!clm
2023.10.26 18:35
977瀏覽
1回答
董成鑫520
孩子不愿上學,家長首先要調查清楚原因,有的孩子不想上學是由于貪玩,造成學習跟不上。還有的孩子可能在學校受到了欺負,造成了厭學心理。還有孩子是聽到了別人不正確的觀點,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再怎么努力也考不上大學,所以干脆就不上學了,家長要先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孩子不愿上學心理疏導?
一、找準孩子厭學的原因。
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聯絡,了解孩子在校園的狀況,盡力找出孩子呈現厭學狀況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二、鼓舞孩子自我鼓勵。
假如孩子能夠常常自我鼓勵、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防止學業上的失利。首先要協助孩子建立自我鼓勵的方針;其次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常常對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再次是讓孩子在舉動中脫節消極心境。假如孩子由于怕學習失利而發生驚駭,重要的是通知孩子采納什么樣的舉動來消除這種心境。
家長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培育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氣,養成好習慣和正確的態度。二是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辦法。
三、家長調整對孩子的要求及辦法。
比如,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過高、只重視考試分數、波浪式關懷或乃至放任不管等;家長采納急于求成的辦法,比如責罵等,致使弄巧成拙,添加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感。家長首要的使命是設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愛好。動機來源于需求,包括愛好、成就感及遭到欣賞。當孩子具有、乃至于取得滿意需求后,就會對學習發生愛好,然后逐漸愛上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四、告訴孩子的學習的目的性。
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以及重要性。父母為什么送孩子讀書,其中的目的家長要比孩子更加清楚,可孩子不買帳,她們只是活在當下,并沒有想得那么長遠。所以說,家長應當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目的是什么,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從中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五、幫孩子解決實際困難。
孩子對學習厭煩,往往是因為感到學習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所以厭煩學習。面對這類問題,改善孩子厭學情緒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對學習上的困難有個正確認識,并且努力讓孩子戰勝這些困難,這種戰勝困難的心理感受會有助于孩子提高攻克學習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降低可能的厭學情緒。
孩子不愿上學怎么開導?
1、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得特別多的就是這三句話:“作業做了嗎?”,“考得怎么樣?”,“好好學習??!”。也許是中國人太含蓄了吧,有的父母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建議家長暫時停止說上面的“老三句”,既沒有任何效果,還招孩子煩,干脆別說,再難受也先憋著(等親子關系改善了,孩子能聽得進去了再說,而且是要講究方式地說)。
2、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家長要用欣賞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比如膽子大,不嬌氣,在同學中人緣一定也不錯,很聰明,能歌善舞等等,這些都是孩子難得的優點。如果父母能從這些方面賞識孩子,而不是打擊和排斥的話,孩子的自信就會提高,能感受到父母的接受和認可,親子關系也一定會大有改善。
3、用心觀察孩子的言行,體會孩子的和感受。
家長們平時可以多跟孩子聊聊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可以。當然,如果孩子當下不愿意說也別太勉強,只要讓孩子感覺你很關心她,愿意與她分擔、幫助她就可以了。
4、平等溝通。
家長要以平等尊重的朋友式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家長作風,尤其不能打罵孩子。每每想要批評、指責孩子的時候,先想一想:我這句話說出去,孩子會有什么感受?會不會傷害孩子?孩子能接受嗎?對于曾經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承認錯誤并真誠道歉,這樣一方面家長與孩子的心會貼得更近,另一方面家長的榜樣作用也有利于孩子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5、學會接納孩子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她的朋友引起的。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家長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朋友。接納孩子的朋友,正如您自己的孩子一樣,孩子的每一個朋友一定也有他們的優點,接納孩子的朋友,孩子會認為你接納他,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自然會拉近。
6、由遠及近幫助孩子樹立目標。
幫孩子樹立目標,需要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關注、愛護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感興趣的事物中得到快樂,得到成就感,得到成長。但興趣愛好一定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應該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
7、細說不上學的危害。
孩子年齡還很小,很多想法都很幼稚,這個時候家長要起的作用是,耐心的和孩子細述不上學將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如果孩子領會不到,執意不想上學,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暫時休學,送去打一兩個月的臨時工,讓孩子嘗試一下,賺錢有多艱辛。
下一篇:孩子剛上初中不想上學怎么辦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