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孩子出現厭學怎么辦
手忙腳亂的姊妹麻麻
2024.04.28 16:10
585瀏覽
1回答
小月亮媽咪
導致孩子“厭學”的因素有很多。今天結合兩個案例的反思,僅從家長的角度來討論和分析,希望能為迷茫的家長提供一些參考。
案例1:李某,女,35歲,公務員。兒子讀三年級。李某說孩子“厭學”,說每次已讓他學習就很煩。每次做作業,他都會拖延,心不在焉。李某說,孩子在學校也心不在焉,學習態度不積極,還偶爾頂撞老師。李某說,自己的各種努力徒勞無功,焦急萬分。
案例2:張某,男,42歲,醫生。我女兒讀高中二年級。張說,自己孩子“厭學”很嚴重,似乎對所有科目都沒有興趣。為此,給女兒報名了很多課后輔導班,但收效甚微。張某說,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實在是無計可施。好像“厭學”不分中小學,“焦慮”不分老爸老媽。
高一孩子有厭學心理怎么辦?
第一、“冷靜”
父母忽視孩子的實際情況,違背教育的客觀規律,急功近利,才會那么“著急”。每個孩子的理解水平和學習能力都不一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會快一些,有的會慢一些。但“急”的父母,不能讓孩子慢,只能快;不能走錯,只能走對。
父母“冷靜”的心情,是最好的家教,是孩子受挫后最好的安慰。要冷靜地聽、看、說。
對于學生來說,家庭是一個港灣,是一個加油和休養生息的地方。聰明的父母冷靜地鼓勵孩子上學解決學習問題,迷茫的父母只是“著急”讓孩子回家解決學習問題。
第二、“批評”。
有些家長因為過度焦慮,看到孩子的種種問題,會一味??地責備和批評。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批評程度非常高,可以正面批,負面批,側批,上下左右可以批。
現實就是這么戲劇化,孩子們的缺點,往往越批評越放大,批評的“野火”,似乎從來沒有燒過的“野草”,春風吹來卻更加的繁茂。沒有孩子因為受到批評而進步的,如果孩子有進步,那么后面一定是“鼓勵”、“肯定”和“引導”。
第三、“鼓勵”
批評只會產生消極情緒,長期消極情緒是失敗的禍根。進步和成功是在積極情緒驅動下不斷探索和奮斗的結果。批評就像剎車。使用它,但要適度停止。鼓勵就像加油一樣,一直需要供給。
“鼓勵”是一門學問,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的家長,經常用“聰明”來鼓勵孩子,結果鼓勵了很多孩子“聰明”,適得其反。一般來說,結合實際的、有意義的鼓勵是最好的,比如讓孩子認真,從已經寫好的作業中,點出幾句“認真的話”來表揚和鼓勵,孩子就會寫得更認真。
第五、“分數”。
許多家長比學生本身更渴望成績。有的學生在學習中作弊、投機取巧,只是為了逗父母開懷大笑。
學習是過程,“分數”是結果,過程決定結果。但有的家長不注重過程,只看重結果,用“分數”說明一切,往往靠“分數”,片面地給學生扣在“不認真”、“不努力”的標簽。既然“分數”在那里,證據確鑿,那學生也就無話可說了。
過分關注“分數”的家長,不僅一味否定學生的學習過程,片面評價學生的素質,而且往往人為地惡化師生關系,“哪個老師不好”,“哪個老師好”,“老師不夠負責”,破壞了師生在教與學中的合力。
第六、“做人”
一個謙虛、好奇、不屈不撓的學生怎么會在學業上失敗呢?
謙虛勤奮等,是孩子優秀的品格,是生活的品質。一個越軌,無法無天,騙老師的學生是不會有好的成績的。
“親其師,信其道”,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親”,是父母的智慧;讓孩子認為老師“不過如此”的父母,最終會讓孩子“厭學”。所以,讓孩子有一顆謙虛的心、敬師長的毅力,從“生活”層面培養孩子,才是從根本上幫助孩子。
家長常見錯誤的具體表現及解決辦法:
第一,“快點”。
因為時代發展每家對孩子的都很嚴格,怕自己家孩子跟不上其它孩子的步伐,所以家長們會各種“著急”,以媽媽為最。
孩子作業寫錯了,急!
孩子寫的慢,著急!
孩子成績下降,著急!
孩子進步小,著急!
父母心中“著急”無可厚非,嘴上“著急”則可怕。一千個催促,一千個提醒,一萬個煩惱。口里喃喃自語,或自言自語,或千言萬語,或氣憤。由于過分“著急”,父母往往言行失控,缺乏理性,不講方法,家長的“急”情緒就像“新型冠狀病毒”,迅速蔓延到全家。家庭在“焦躁”的氣氛中就像一個火藥桶,隨便點燃,都能炸。常見的“爆炸”方式,媽媽先炸,兒子炸,爸爸逃,奶奶滅火。
殊不知,孩子的學習狀態受情緒影響很大。父母“著急”,讓孩子情緒變差,就會失去“耐心”。口頭上,和父母不斷矛盾;學習,思考失去靈感,學習興趣失去;在情感上,變得易怒。
多次這樣之后,當孩子再次學習時,消極情緒狀態逐漸變成潛意識,出現“煩躁”、“走神”、“心不在焉”。 “厭學”開始形成。
高一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
1、由于高一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成熟,學校和家長又給予過大的壓力,使高一學生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的改變。生長在應試教育嚴重的今天,屬于高中學生的自由空間少,導致不會溝通,把各方面的困難壓抑在自己心里,造成性格內向,注意力偏差而導致厭學。
2、調查發現,發生厭學與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關,由于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他們的警覺性增強,害怕學校其實是一種移花接木的轉換防御機制,想通過棄學暫緩“不被人發現”、“不知如何是好”這種潛在的心理壓力。
3、與人際關系差有關。由于性格的原因,有些孩子人際關系差,經常與同學們吵架甚至打架,導致同學們都不喜歡他,從而使他感到在學校沒意思,產生了厭學情緒。
4、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有些孩子不明白學習的真正意義,總認為是為父母而學。聽到社會上一些關于讀書無用的說法,他們更是迷茫,覺得讀不讀書無所謂,這樣自然而然就對學習沒什么興趣,甚至厭學。
5、學業負擔過重,產生逆反心理。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老師、家長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增加學習任務,以致孩子無法承受,從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甚至厭世。
上一篇:孩子沉迷原神游戲怎么辦
下一篇:什么是厭學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