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學習習慣
元氣滿滿的函函
2022.10.19 17:40
571瀏覽
1回答
徐愛月媽媽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比如,兒童飯前便后洗手,睡覺前刷牙等。那么小學一年級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小學一年級學習習慣怎么培養?
1、培養清晰有序的表達習慣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具備,但容易顛三倒四。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清晰有序的表達習慣。通常做法是,帶著孩子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大人先有序地表達一遍,再讓孩子按照“先,接著,最后”的模式說出對人和事的觀察結果。說得不夠清晰的,家長要及時指出來。反復之下,孩子的表達就會很清晰了。
2、培養孩子回家先做作業后玩耍的習慣
多數孩子放學回家都是先猛玩,玩夠了再寫作業,然后發現時間不多了,于是作業寫得相當的潦草。長此下去,孩子的學業成績受到影響。孩子到中學,為何成了學渣?多數是因為小學階段養成了極壞的學習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不論中學老師如何抓,都很難抓起來。
3、培養孩子正確握筆的習慣
小學一年的孩子,指力不足,因此握筆的姿勢非常難看。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握筆姿勢,然后不厭其煩地培養孩子正確握筆的姿勢。姿勢正確,書寫就相對工整漂亮。可以打印一些正確握筆姿勢的圖片,孩子可以跟著照做。
4、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
要想孩子喜歡閱讀,家長本身就要閱讀才行。有些孩子家里連一本繪本都找不到,家長卻希望孩子成為人人稱羨的學霸。現在有很多繪本都是依照孩子的年齡階段或者是學段來編制的。一年級的孩子,在網絡上可以搜索,自然就有與之匹配的閱讀繪本。家長不論家有多小,都可以建一個小小的閱讀書吧,讓孩子的閑余時間泡在書吧里,喜歡閱讀的習慣就養成了。
小學一年級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
課堂上時常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被少數學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的陪襯。從家長反映情況來看,一年級小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往往邊做邊玩,不夠專心,大部分家長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業。
2、語言表達的能力不足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當老師提問時,所有的小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但是請到個別小學生回答時候,站起來后又不知道要說什么;有的孩子站起來后,支支吾吾,聲音很輕;有的孩子表達內容的完全和題目的要求無關。
3、好動貪玩
一年級的孩子心性還沒靜下來,規矩意識也沒怎么形成,加上幼兒園里相對比較自由,所以到了一年級的教室里,心性仍未定下里,好動貪玩是特性之一。
上一篇:初中英語怎么提分
下一篇:如何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